【環保知識】環保應知應會知識-政策 法律 法規
1、新《環保法》施行時間
新修訂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》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。
2、環境保護堅持的原則
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、預防為主、綜合治理、公眾參與、損害擔責的原則。
3、“六·五”環境日
新《環保法》規定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。
4、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
國家采取有利于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、保護和改善環境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、技術政策和措施,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。
5、環境保護義務
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。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、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,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。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,采取低碳、節儉的生活方式,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。
6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(“氣十條”)總體要求
以鄧小平理論、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,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、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配合、區域協作與屬地管理相協調、總量減排與質量改善相同步,形成政府統領、企業施治、市場驅動、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機制,實施分區域、分階段治理,推動產業結構優化、科技創新能力增強、經濟增長質量提高,實現環境效益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多贏,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。
7、“氣十條”具體內容
1.加大綜合治理力度,減少多污染物排放;
2.調整優化產業結構,推動產業轉型升級;
3.加快企業技術改造,提高科技創新能力;
4.加快調整能源結構,增加清潔能源供應;
5.嚴格節能環保準入,優化產業空間布局;
6.發揮市場機制作用,完善環境經濟政策;
7.健全法律法規體系,嚴格依法監督管理;
8.建立區域協作機制,統籌區域環境治理;
9.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,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;
10.明確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責任,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。
8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具體要求
1.嚴格依法保護環境,推動監管執法全覆蓋;
2.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“零容忍”,加大懲治力度;
3.積極推行“陽光執法”,嚴格規范和約束執法行為;
4.明確各方職責任務,營造良好執法環境;
5.增強基層監管力量,提升環境監管執法能力。
9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
堅持把節約優先、保護優先、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。在資源開發與節約中,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,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;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,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,在發展中保護、在保護中發展;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,以自然恢復為主,與人工修復相結合。
堅持把綠色發展、循環發展、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。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、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的基礎上,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,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、產業結構、生產方式。
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,不斷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創新,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,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,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。
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。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,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,倡導勤儉節約、綠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,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。
堅持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。既立足當前,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、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,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;又著眼長遠,加強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相結合,持之以恒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。
10、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
到2020年,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,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,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,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,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。
--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。經濟、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發展,陸海空間開發強度、城市空間規模得到有效控制,城鄉結構和空間布局明顯優化。
--資源利用更加高效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%-45%,能源消耗強度持續下降,資源產出率大幅提高,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,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,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.55以上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%左右。
--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,大氣環境質量、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,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%以上,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,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,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。森林覆蓋率達到23%以上,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%,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,50%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,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%,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,全國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。
--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確立。基本形成源頭預防、過程控制、損害賠償、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,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、生態保護紅線、生態保護補償、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關鍵制度建設取得決定性成果。
11、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
1.強化主體功能定位,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。
(1)積極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
(2)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
(3)加快美麗鄉村建設
2.加強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。
3.推動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,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。
(1)推動科技創新
(2)調整優化產業結構
(3)發展綠色產業
4.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,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。
(1)推進節能減排
(2)發展循環經濟
(3)加強資源節約
5.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,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。
(1)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
(2)全面推進污染防治
(3)積極應對氣候變化
6.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。
(1)健全法律法規
(2)完善標準體系
(3)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
(4)完善生態環境監管制度
(5)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
(6)完善經濟政策
(7)推行市場化機制
(8)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
(9)健全政績考核制度
(10)完善責任追究制度
7.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計監測和執法監督。
- 上一篇:@全體黨員,這12字要牢記!
- 下一篇:金屬切削機械操作安全技術